深陷“流动性陷阱”,中概股们该如何破局?

深陷“流动性陷阱”,中概股们该如何破局?
2020年11月30日 13:52 创业邦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原标题:深陷“流动性陷阱”,中概股们该如何破局?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富途安逸,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0年,A股、港股和美股市场风云变化。

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A股全面注册制也传出消息。港股在2018年上市规则修改后,迎来了新经济明星公司上市热潮,募资额持续增长。美股方面,四次熔断后因宽松货币政策出现逆转,大盘指数屡创新高。

但在这样的光景背后,也有许多上市公司会担心,未来市场的涨势是否能够延续、企业上市后的流动性会如何、监管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问题。

为了帮助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企业全面了解资本市场,邀请到众多资本市场专家,分享了他们对当下二级市场态势和走向的分析和判断。11月20-22日,富途联合36氪在北京举办了“创变者私董会”,

会上,富途高级合伙人邬必伟从实操角度,对企业境外IPO做了极具价值的分享。安逸小编将其内容进行了整理,Enjoy:

上市对于公司来说,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企业完成上市,许多相对负面的内容会消失,比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都透明,各家机构会清晰看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公司的信任度得到一定的提升。

但在我看来,公司上市后,面对的挑战才真正开始,其挑战难度远远超过上市之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公司上市后面对的是公众群体,人群基数比一级市场大了几个量级。

上市之前公司的价值评估,就如同谈恋爱,是公司与投资人双边沟通的,只要对方觉得你好,那就可以给到比较好的估值。但上市后,就是选美,需要所有人觉得你好,包括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你才能得到更好的价值评估,这些都会体现在公司的市值和流动性上。

2017-2019年中,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接近100家,剔除经查询无风投注资的企业、传统企业、摘牌企业,最终剩下59家企业。从数据上来看,这是比较惊人的,带来的影响也会比较负面。上市后股价倒挂的企业达到了76%,平均跌幅达到60%,

比如在股权激励上,员工们与公司未来相绑定,但等到公司上市后,股价却跌了60%,员工手中握有的长期激励价值大打折扣,进而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公司的运营。

除了股价外,我们还发现了公司股票流动性上的问题。从日均成交量来看,低于20万美金的中概股企业占比达到30.5%,还有20%的企业日均交易额不到10万美金,这几乎等于没有流动性,也就是所谓的“僵尸股”。除了美国市场,香港市场也有相似性,港股通股票池中的股票,占全部港股市值和成交额的90%以上,长尾“仙股”遍地。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数据会很难相信,毕竟很多公司在临近上市前都非常地火热,市场上关于公司的讨论热火朝天,有许多投资人会找到公司创始团队或者CFO等高管沟通,说愿意长期持有公司股票。

但数据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明明上市前这么多人找上门说买入看好,为什么现在公司股票每天的成交量只有10万美金上下?

这与市场投资者的结构有关,在A股市场,有许多零售投资者会自己研究公司价值,是否值得投资,从而会进行交易,为企业提供充裕的流动性,也为机构退出创造了很好的土壤。在美股市场,90%以上是机构投资者,港股则有6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与A股零售投资者占比较大不同。

但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港美股市场,如果没有一定的股票流动性,会影响机构的投资。机构的资金量一般都比较大,比如它用500-1000万美金准备入场,但企业成交量日均只有50-100万,买入一些股价就会飙升,不买股价就会下降,买入后的第二天,因为流动性的问题会被锁死在其中,卖不出去,这就使得一般机构不会看流动性较低的企业。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往往会导致流动性差的企业陷入“死循环”,越低的流动性就越少投资者关注,越少投资者关注就会导致流动性越差。

那么公司该如何破局呢?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禀赋效应”,意思是说我们一旦拥有了某项物品后,会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同样适用在股票之中。如果投资者拥有过公司的股票,那么后续无论他卖出与否,对企业股票的关注度和价值判断都会比没有拥有过高得多,这是解决流动性差问题的一个关键。

前面我们有说到,企业最备受市场关注的时间点之一就是上市前,几乎所有在这个行业、看准这个方向的机构投资者,以及零售投资者们,都会在议论某某公司就要上市了。而随着“打新”越来越受追捧,上市是让投资者“拥有”股票的最好的时机。

假如企业在上市招股的时候,能够面向大量零售投资者分出一些份额,让他在公司IPO时赚到一点钱,那么他对公司的关注度无疑会大幅提升数倍,这样公司与投资者将建立非常紧密的连接,这样的连接就会影响到上市后股票的流动性,越多人关注,则出现越多交易的可能性越大,交易越多,流动性就会越好。

许多公司非常关注机构投资者,这没有错,因为他们的资金量更大,但我们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想,如果持有的公司上涨非常快,等到可以退出的时候,会选择不退出继续持有么?并不会,资本市场都是逐利的。公司如果只关注机构,忽略了零售投资者,那么等到机构退出的时候,公司很可能又会进入“无人问津”的情况。

所以对于公司来说,上市时如何权衡机构投资者与零售投资者之间的分配,非常重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到上市以后的IR,也就是投资者关系管理。过往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都是面向机构投资者进行关系管理,管理的方式也就是在季度财报发布的时候做电话会汇报。这样的方式,第一面向的人群比较狭窄,第二维护的方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如果本身企业流动性不是那么好,这样的方式很难达到促活的效果。

理由还是跟前面所说,这是鸡与蛋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让机构投资者入场,你得先有一定的流动性。瞄准零售投资者进行关系管理会是一个好办法。

说到零售投资者,可能许多公司都会觉得他们比较分散,而且个人的资金量与机构资金量相比太小,很难促活公司流动性。但从富途平台上的数据来看,根据Q3财报披露,富途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并且单个季度的总交易额达到1309亿美元,其中美股交易额达到728亿美元,这足矣证明零售投资者的交易实力。

那么企业能够在富途平台开设企业号,然后在财报发布、产品发布会、年会等等不同的宣传节点,用图片、短视频、直播这些现在用户比较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公司如何与如此多的零售投资者对话,传递企业价值呢?目前富途推出了“线上IR”的方式,

线上IR的效果如何,可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富途是在中国第一个入驻的财经社区,入驻不到一个月,迅速获得了20W+粉丝的关注,,单篇内容的最高浏览量破100W特斯拉浏览总次数近千万小米在富途平台连续进行9场发布会直播,其中小米10发布会直播获得了1W+的评论量,的浏览量近200W拼多多也连续在富途发布4次季度财报,平均每篇浏览都破100W,单篇最高浏览有230W

当然,富途自己也一直通过平台内官方号与大家交流沟通,包括财报发布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获得这些精准投资者的关注,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反馈,比如产品要怎么做,哪些地方可以增强等等,建立和他们之间非常好的连接与互动。上市后做好与零售投资者的沟通,也是破除股票流动性陷阱的一种方式。

当然,基本面起了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不可本末倒置。但与投资者的沟通,企业是不能忽视的。企业的市值与流动性还是取决于本身的质地,

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投资民主化”的趋势,投资者越来越多会是85后、90后群体,他们在投资上会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己可以研究,自己能够交易。他们所能带来的流动性,不容小觑。

对于公司来说,第一次进入资本市场,会需要与投行、中介机构等团队交流,但他们对于二级市场上股票交易流动性的认知,并没有那么深刻,这是由于他们的业务性质所决定的。

公司创始团队、CFO等决策层们,应该保持自己的定见,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变化,同时做出适应变化的改变,理解上市后流动性的重要性,机构投资者与零售投资者兼顾覆盖,才能保障公司后市股票交易量,避开“流动性陷阱”。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流动性陷阱 中概股 破局
我要反馈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