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事小事,事事关心;警心民心,心心相印。社区民警,这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群体,他们深深扎根基层社区,搭建警民“连心桥”,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坎上、落实到行动中;他们开展主动警务、预防警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让“矛盾结”巧变“和谐结”。近年来,深圳公安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持续激发公安新质战斗力。自今日起,央广网策划推出深圳公安新时代“马天民式社区民警”群像系列报道,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诠释坚守的含义,用一束束微光照亮基层治理之路,推动更好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大情小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群众生活更美好,基层运转更高效,城市安全更具韧性。

陈明锐: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陈警官热心、真心、耐心、细心,把我们当亲人,他眼中只有一方百姓。”居民王凯朴实的话道出了辖区群众的心声。

王凯所说的陈警官,是深圳市公安局坪山分局石井派出所大学城警务室民警陈明锐。眼睛有神,未语先笑,如果不是身穿一身警服,憨厚、淳朴的陈明锐更像是一位邻家大哥,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

来到石井派出所时,陈明锐已是一名有着15年警龄的老民警。针对社区可能存在的纠纷和安全隐患问题,他勤走访、多问询,细致排查。作为学生们心中的“警察大哥”,他爽朗的笑声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困难时,学生们都会主动发信息向他咨询或者反馈,而他总会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想让群众认可,首先得认可你这个人。唯有嘴勤、手勤、腿勤、脑勤,脚踏实地,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初到大学城社区,陈明锐这样告诉自己。

今年是陈明锐在大学城社区的第五个年头,他巡逻走访总里程超8000公里,入户走访上万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一面面锦旗述说着他服务群众的故事;他的微信里,有无数师生发给他的感谢话语;在局长信箱中,也有不少群众写给他的感谢信。“有了他,大学城就安全了。”说这话的是深圳技术大学安全保卫中心科长袁锦灵,“五年来,陈警官为群众和师生们办了很多好事。”

“我朋友的手机不慎丢失,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您就帮我们找回手机,真的谢谢您。”深圳技术大学学生小赵在感谢信中说。

“我们小区停车方便了,充电也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安全隐患也没了……您花了那么多心血,谢谢您!”竹韵花园住户刘先生在微信中这样说。

一条条消息,记录了陈明锐为师生和居民们做过的大事小事。说到居民们写给他的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45岁的陈明锐眼眶湿润了。只有“心中常常牵挂”,才会“时时放心不下”。社区民警的工作可不轻松,接处警、入户走访、调处纠纷、巡逻防控……样样都需要警力、门门都要花真功夫、巧功夫,就是陈明锐这样的警务工作能手,也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为此,陈明锐想到了好点子,那就是走群众路线。

“陈警官给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我们更应该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竹韵花园深业物业安保队长刘付立说。在陈明锐的带领下,大学城片区的义警队伍很快“开枝散叶”。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陈明锐多渠道组织开展各类安全防范宣传。他一方面组织“反诈”宣传队,在学生入学、大型活动等契机开展集中宣传,另一方面用好每次社区走访,向辖区居民剖析各类诈骗手段,传授反诈技巧。他所在的大学城警务室坚持“门常开、人常在、随时来、随时办”,只要群众有危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滴水尚可穿石,陈明锐的坚持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工作日记本用了一本又一本,每一本都密密麻麻记满了他和师生、群众的点点滴滴,每一本都记录着他与群众在一起的珍贵时光。

陈明锐说,守护辖区平安是他不懈的追求,实实在在为辖区的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他要求自己像一道光,不耀眼却温暖,照亮社区的角角落落,温暖每一个朴素的人心。

陈镇宏:做辖区群众的“及时雨”

身姿挺拔,一身正气的他,是乐天派,也是辖区群众的“及时雨”。今年51岁的陈镇宏,从事社区工作21年,大家都亲切呼唤他为“宏哥”。有别于刑侦民警,社区民警每天都做着看似“不起眼”的慢工细活,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是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

宏哥辖区有一名男青年小林,生活不如意,做事又冲动,经常在辖区内引发一些矛盾纠纷。为帮助他,宏哥费了不少心思,他乘着做反诈宣传的机会到小林经营的店铺走访,小林认出了他,态度颇为热情。宏哥以交朋友的方式跟他交流,自然而然地也逐渐融入小林的生活。有一次,小林看见前女友的车停在某酒店楼下,情绪激动的他头脑发热,意图用过激的方式做个了断。幸好在最后一刻他发个微信给宏哥。闻讯后,宏哥及时赶来将其制止,一番劝解后终于令小林意识到应该好聚好散。还有一次,小林的父亲与单位保安发生冲突,他向宏哥求助,最终化解了矛盾纠纷。在宏哥一次次的帮助中,小林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轨,家庭事业美满,真正做到了“放下过往,放眼未来”。

针对辖区的疑难杂症,宏哥总能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化解方法和策略,把风险消灭在萌芽,准且灵。辖区一名20来岁的小伙与公司产生纠纷,刚下班回家的宏哥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劝解情绪激动的小伙。随后,他又找到该公司片区总管,一番沟通协调后,顺利帮助小伙获得了应得的补偿,矛盾纠纷顺利化解。辖区某公司一个主管,两个月内闪婚闪离,给了对方数万彩礼,离婚后心有不甘,多次报警求助,宏哥巧妙地通过该主管所属的社区工作站等部门解决了难题。有一次,该主管与另一单位产生误解,宏哥及时出面,对其耐心安抚,最终将其安全劝回。宏哥巧妙利用“良药”,一步步引导他,使他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辖区某居民投诉空调外机噪音大,宏哥找到房东,房东立即答应将空调进行调换。还有位92岁的老大爷出门走失,联系不上家人,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宏哥终于找到老人的儿子,把老人接回家。

从事社区工作21年来,发生在宏哥身上的“平凡”小事不计其数。宏哥说,他的联系方式和相片贴满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连游客想买自行车都会拨通他的电话进行咨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宏哥说,老百姓的信任依赖,就是他辛勤工作的意义所在。

王庆华:要牵住牛鼻子去解疙瘩

“赵姐,你没回我信息,我刚到你家门外听了听,应该就你女儿在家。社区反馈了钱款返还的事,你找空儿过来一下警务室,咱们细说。就不到家里说了,孩子小,别再有什么心理负担……”记者见到王庆华快20分钟了,他就一直在讲电话。王庆华,现任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沙井派出所共和警务室警长。见他一放下手机,记者赶紧开始采访:“嘴甜心细,你开展社区工作的法宝是‘会说话’。”“这都是十多年社区工作磨出来的,但是你说对了一半。”王庆华嘿嘿一笑,带着他东北话特有的感染力,给记者讲起了他的社区警务故事。

“记得那会儿刚到燕罗社区,我就主动接触孩子和老年人,因为他们是‘小喇叭’,跟他们混熟了我就‘家喻户晓’了。其他白天见不到面的上班族,我就下班高峰期时在不同的路口‘堵着’。我觉得‘见人难、入户难、知事难’还是有招应对的,加上我‘好说’,拉着一个辖区居民一口气讲个把小时不在话下。但是……”突然,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这“但是”还没开头呢,就不得已被打断了。“啥,王姨到所里了,我现在立马过去。”行,这随警采访可谓是可遇不可求的,记者赶紧跟着王庆华赶往沙井派出所。

一进所里,就见一中年女子坐在报警台,气鼓鼓的。旁边的男民警正在同她说着什么,接警台里面一个年轻女辅警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一场。“王姨,你怎么跑到所里来了。”中年女子一见到王庆华,一瞬间显出了惭愧的表情,应声道:“天天找你也不太好意思了,你那么忙。我到派出所反映一下,不是帮你减轻负担吗?”“好了,咱们先回警务室,咱不着急,回去慢慢说哈。”

经过一路的劝慰安抚,王庆华很快将王阿姨安稳地送回家。这才接上了我们前面采访中的“但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辖区居民不仅希望能解决现实利益问题,也希望自己的感情、情绪能得到尊重、理解和沟通。我就跟你说说这个王阿姨的事情吧。王阿姨是社区老居民了,其实她大不了我几岁,但是几年交道打下来,我们都成‘亲戚’了。三年前第一次接到报警,王阿姨称家里被盗了。我赶紧带人上门排查,可是查不到一点被盗窃的线索。报案说的米、面、油以及炊具等物品没有任何被偷盗的迹象。后来,我又联合社区工作站,购买了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但她仍多次报警,在之后多次交流中,我发现她的情况有些特殊,我请心理医生给她进行疏导,也是收效甚微。但就在这你来我往的频繁交流中,王阿姨越来越喜欢同我聊天,跟别人说不上三句话就烦躁不安甚至开吵了,但跟我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起初我也头大,这时候当年部队干休所老政委的话在脑海里闪现了:做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听’,耐心细致地倾听,无论有多急的事等着处理,务必先‘听’老人家把话讲完。因为她需要倾诉,我就要做她最好的倾听者。”

东北话的感染力本来就强,同王庆华的交流中,还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他骨子里自带的喜感。其实‘说’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它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说教,必须让群众听得入耳、入心,有了解的兴趣和意愿,最终才能转化为信任和交流。而做群众工作的另一面,更要‘会听’。”“当年我刚做社区工作时,一心想着让辖区居民有事先找我。效果也挺明显,很快我的电话就成为派出所的移动报警电话了。回顾近几年的工作,我越来越感到,在很大程度上,我是在倾听中真正了解群众,也了解了自己的社区。在倾听中进行换位思考,工作才能做到点上,让群众真心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社区工作的技战法很多,王庆华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守好群众的心,当知道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不要犹豫,要想尽一切办法协助解决。得到了群众真心支持,社区工作就好做了。

翁楚伟:激活医院的平安“细胞”

一天清晨,一对父子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就医,小孩顽皮,在医院玩起了捉迷藏,不曾想他瘦小的身躯竟穿过栏杆,一脚踩空,半边身子悬在空中,一阵阵急促的求救声从走廊传来。危急时刻,正在医院巡逻的翁楚伟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翻过栏杆,死死拽住孩子的衣服,用尽全力将小孩托举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孩被拉回到安全区域。因过度用力,翁楚伟一度连胳膊都抬不起来,而他只是轻轻地揉了揉肩,又耐心安抚孩子。

翁楚伟是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警务室的社区民警。刚调来时,他边学习边摸索,一头扎进了院区。从巡逻防控到安全宣传,再到警情处理,每一项工作都事无巨细。院区面积大、人流车流密集,翁楚伟每次在院区巡逻防控,都带着小本子,勤巡视、勤宣传、勤记录,通过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他还联合院方安保部门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加强安保人员的应急培训,共同守护院区平安。据统计,2003年至今,翁楚伟共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62宗,协助解决群众急救绿色通道253次。面对这些成绩,翁楚伟摸了摸头,腼腆一笑:“这几年虽然头发掉了很多,但是看到院区平安有序,再累也是值得的。”

前段时间,一位住院老人来到警务室,唉声叹气,见老人有心事,翁楚伟就试探性地与他搭话,老人诉苦说自己因生病住院与家里发生了争吵,心中烦恼无处述说。翁楚伟静静地听着,耐心地劝导,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疏解劝导,老人终于气消了。他握住翁楚伟的手说:“医生用药治我身体的病,翁警官你用话来治我心里的病,跟你一说呀,我心里敞亮多了,病也好多了!”

还有一次,在门诊大厅,一位女士正与一名医生发生争执,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见此情景,翁楚伟立即劝开二人,并详细了解情况。原来,该女士因视角膜病变来医院做手术,可是刚做完手术,她就焦虑了起来,想要医生再加几副药加快康复,被医生予以拒绝。该女士对医生的拒绝表示不理解,认为对方是在刁难自己,在一来一往的争执中情绪渐渐失控。

了解情况后,翁楚伟安抚双方情绪,随即安排双方到警务室调解。“翁警官,你看那个医生,这不是刁难我吗!”女士情绪很激动,一个劲地向翁楚伟倒苦水。翁楚伟说:“坐下来,我们先心平气和地谈一谈……”随后便询问女士的病情,“做完手术后眼睛还疼吗?”“最近休息得好不好?”在一言一句地关心中,该女士慢慢平复了情绪。翁楚伟见“火候”到了,开始耐心劝解,医生是专业的,毕竟药也不是乱吃的,要尊重医嘱,医患之间更多的是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悉心劝导,该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不该误解医生,更不应该出言不逊,并真诚地向医生道歉。那名医生也意识到自己也没有控制好情绪,二人最终握手言和。

在医院,遇到纠纷,很多人会找到警务室寻求帮助,翁楚伟说,医院警务室作为第三方,要让患者家属有信任感和依托感,在医患纠纷调解、医闹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要及时介入、主动化解,发挥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的效能。

除了确保医院就医秩序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外,翁楚伟也常常为服务患者而忙碌。为患者找到丢失的手机,为失主找回丢失的现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对患者来说却是“救命”的大事。有些从外地赶来的患者,遇到困难时也会找他帮忙。“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协调看病事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只要用心用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一定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医院警务室的警察不是医生,却能激活医院的平安“细胞”,“全力维护好医疗环境的安全有序,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群众,我就无愧于身上的这套警服。”翁楚伟说。

编辑:曾语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